內容來自hexun新聞

碳交易短期錢景未卜

7月18日,深圳碳排放權交易平臺正式啟動,我國第一個強制碳市場正式運行,635傢工業企業和200傢大型公共建築均被納入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同時誕生瞭中國首單碳排放權交易,這無疑在中國碳交易史上具有破冰的意義。“國內的碳交易試點才剛剛開始,但國外的碳交易CDM都已經結束瞭。”李先生曾參與過清潔發展機制(CDM)項目,其中有成功的,也有失敗的。“基本上都是減排項目,從項目建設開始準備,減排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可以拿到國際市場上,賣給發達國傢有碳排放需求的企業。”在碳交易過程中,虛擬的標的物,國際減排的大環境,為炒作提供瞭可能。有炒作機構希望以類似炒鋼材的手法,以雙軌制的運營模式,通過數次拆分,炒高碳價,賣給排放超標的發達國傢。某碳匯基金工作人員郭先生(化名)稱,自己所在公司正在炒碳,“炒高瞭再賣給發達國傢一些需要減排的企業。”除瞭股權投資,投資者還可以直接從該公司購買碳單位。“目前做這生意的人不多,利潤很好。”不過,記者采訪發現,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國際碳交易存在著比較大的風險。有業內人士透露,CDM項目必須通過聯合國相關機構的核準,否則相關投資很可能就打水漂;而且該項目必須在建設成功後才能拿到錢。另外,在當前國際碳市場疲軟的情況下,被炒高的碳單位是否能賣出仍是個未知數。如果銷售不出去,炒傢的利益很可能得不到保障。而目前國內的碳交易也存在很多亂象。有場無市是當前的突出問題,人才也是一個軟肋。另外,在核查領域,就有不少機構都宣稱自己是唯一或者數傢具有國內權威的核查機構之一。不少業內人士對國內碳交易的前景還存有疑慮。業內人士張峰估計,大部分咨詢公司和業主目前還處於觀望狀態。贏周刊記者 劉歡交易標的隻是“數字”雖然數年前碳交易就已在中國興起,但時至今日,這個概念對很多人來說依然陌生。與傳統意義上的交易不同,碳交易過程中並不存在實際的物品交換,就是說,買賣的並不是二氧化碳本身。“交易標的隻是一個被認可的數字,一個量。”業內人士這樣告訴記者。碳交易的產生源於《京都議定書》的簽訂。為瞭防止全球氣候變暖,《京都議定書》規定,在2008年至2012年間,全球主要工業國傢的工業二氧化碳排放量比1990年的排放量平均要低5.2%。為瞭減輕這些國傢的減排壓力,京都議定書還確立瞭一些靈活機制,清潔能源機制(CDM)就是其中之一。正是基於CDM,受到二氧化碳減排約束的發達國傢企業和政府機構,可以通過技術轉讓或者資金投入的方式,與發展中國傢的節能減排項目進行合作,從而獲得該項目降低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以抵扣其自身的排放量限額。基於由於這個原因,二氧化碳排放量才成為有價格的、可以用來交易的商品。“上個月國內的碳交易試點才剛剛開始,但國外的碳交易CDM都已經結束瞭。”業內人士李先生告訴記者。鑒於《京都議定書》規定的國際義務,要降低同樣額度的碳排放量,發達工業國傢在本國實施的成本要遠遠高於在發展中國傢,於是,越來越多的發達工業國傢來到中國尋求清潔發展合作項目,中國企業也更加積極地參與到國際碳交易的活動中,市場潛力巨大。李先生曾參與過CDM項目,其中有成功的,也有失敗的。“基本上都是減排項目,從項目建設開始準備,減排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可以拿到國際市場上,賣給發達國傢有碳排放需求的企業。”國際碳交易風險較大不過,記者瞭解到,要完成一個CDM項目並不簡單。聯合國有一套對CDM項目進行審核的獨特規則,特別復雜。有知情人士透露,自己在操作CDM項目時,依照的是聯合國設計的模型去做,這樣就相對容易通過註冊。經過聯合國認定的第三方機構再核準這個數字減排量等程序之後,這個數字就成瞭商品。看上去是個無本生意,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國際碳交易也存在著較大的風險。有業內人士透露,CDM項目的風險在於該項目是不是CDM項目,必須通過聯合國相關機構的核準,如果通不過,就不能註冊,相關的投資很可能就打水漂。另外,該CDM項目被通過後,必須在建設成功後才能拿到錢。而相比之下,發展中國傢投入CDM項目的開發費用並不低。“一般而言,碳交易並不是項目投資的主因,而是附屬的增加值。”李先生說。碳匯交易的炒作商機“這是一個不錯的生意。”某碳匯基金工作人員郭先生(化名)告訴記者。他坦言,自己所在公司正在炒碳,“炒高瞭再賣給發達國傢一些需要減排的企業。”所謂碳匯交易,同樣是基於《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京都議定書》對各國分配二氧化碳排放指標的規定所創設出來的一種虛擬交易。因為發展工業而制造瞭大量的溫室氣體的發達國傢,在無法通過技術革新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量達到《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京都議定書》對該國傢規定的碳排放標準的時候,可以采用在發展中國傢投資造林,以增加碳匯,抵消碳排放,從而降低發達國傢本身總的碳排量的目標。所謂碳匯交易,就是發達國傢出錢向發展中國傢購買碳排放指標,這是通過市場機制實現森林生態價值補償的一種有效途徑。這種交易是一些國傢通過減少排放或者吸收二氧化碳,將多餘的碳排放指標轉賣給需要的國傢,以抵消這些國傢的減排任務,並非真正把空氣打包運到國外。前述碳匯基金公司種有碳匯林,通過聯合國專利機構計算產量。而個人炒傢隻要向公司繳納一筆費用,成為公司的股東,就有權利購買公司的碳單位。“把錢打到公司賬上,公司為個體設立一個專屬的後臺。最低是四萬(元),最高是五十萬(元)。公司采用雙軌制運營,介紹朋友加入的,還可以獲得分紅,公司有一個制度,根據你的投資的額度,雙軌制加級差,分紅數量還很大。”除瞭股權投資外,郭先生稱,投資者還可以直接從該公司購買碳單位。“碳單位有一定數量的,如果市場需要的人多,每人都想買這個碳單位,市場的價格就會越來越高,當漲到很高之後,後面要進來的覺得現在太高,可能覺得不會再購買,公司這時進去拆分。”“目前做這生意的人不多,利潤很好。”郭先生說,這是一種新玩法。“我們現在是內部在交易,早買的早賺錢。去年到今年,一年多時間,碳單位在我們自己的交易平臺上翻瞭130倍。”郭先生舉例說,比如A進鋼材是800元每噸,賺400元每噸,以1200元每噸的價格賣給B,B賺300元每噸,以1500元每噸的價格賣給C,而此後,A由於看好市場,以1800元每噸的價格收回鋼材,則C賺300元每噸。如此倒手幾次之後,A以3600元每噸的價格賣給瞭施工單位。這個交易過程中,參與炒鋼材的A、B、C都賺到瞭錢。“我們炒碳跟炒鋼材類似。”郭先生稱,自己所在的公司2012年2月28日以0.01美元的單價發行碳單位,經過一年多時間,進行瞭兩次拆分,一個碳單位產品已漲到瞭1.08美元,而該公司最終將在美國碳交易所賣給排放超標的發達國傢。“投資人的角色就相當於A、B、C,是炒碳匯的人,中間參與碳單位交易的人都賺錢瞭,隻是介入的時間不同,利潤不同而已。”由於碳交易過程中並不存在實際的商品,交易標的隻是一個數字,為炒作提供瞭可能。不過,記者註意到,郭先生所稱的炒作階段,碳單位都是在該公司的平臺內交易,並沒有參與到國際、國內的碳市場進行對接。即使最終對接成功,在國際、國內碳市場都不景氣的情況下,被炒高的碳單位是否能賣出依然是個未知數。如果銷售不出去,這種通過雙軌制模式運行的碳炒作就存在極大的風險,炒傢利益很可能得不到保障。對此,郭先生的解釋是,“我們現在在炒,時間到瞭才會(與市場)對接。”國際碳交易市場疲軟管理好碳資產能帶來賺錢的機會,但是,目前的國際碳交易市場十分疲軟。“發達國傢的環保要求高,需要這種碳指標,而中國的碳資產也多,有很多指標可以賣給國外,但值得註意的是,當前國際、國內碳市場都比較疲軟。目前的國際價格確是超低的,隻有幾歐元瞭,甚至零點幾歐元。”李先生告訴記者。有業內人士分析稱,CDM機制存在很多問題,比如各國政府在大幅度減排目標的設定上存在分歧,對由CDM項目產生的CERs的市場需求造成瞭沖擊,導致瞭碳信用額度嚴重過剩,造成國際碳交易市場上碳價暴跌。“現在國際上經濟不景氣,碳價太低瞭,比國內的低很多,國內企業賣碳到國外的CDM項目2012年已經完成瞭,現在的碳交易是基於項目級的PCDM,即規劃方案下清潔發展機制。”熟悉碳交易的陳先生告訴記者,CDM項目運行中產生瞭不少問題,比如聯合國審批流程太長導致成本很高,有些減排很小的單位做CDM就很不劃算,CDM主要集中在傳統的工業領域,收益的多數是企業,但是真正在老百姓方面受益很少,於是,有規劃的PCDM就應運而生瞭。正因為這樣,不少企業開始轉向國內市場。有業內人士稱,七個碳交易試點省市的碳信用額度需求,大部分是將由現有的、將退出聯合國的清潔發展機制(CDM)尋求國內認證機制的減排項目來提供。“現在國內是7個省市在試點,但在試點前,國內其實就已經有相關的碳交易活動瞭。”陳先生告訴記者。陳先生參與過國內的一些碳盤查工作和部分交易活動。他是技術出身,做林業碳匯的計量監測,也就是新造一片林,計算它的碳匯量,然後賣給相關的企業和會議。他向記者解讀瞭基本的操作過程:專門的計量公司根據相關的標準對企業產品服務或者是會議活動等進行碳盤查,按照各種物資和能源的消耗,計算出企業產品服務或者會議活動的碳排放總量,然後又有核證公司對計量結果進行核證,相當於監理;再然後,在環境交易所購買同樣多的碳排放權或量,就算交易完成。環境交易所幫助碳資產賣方尋找客戶方面,扮演著中介的角色。業內人士稱,作為環境交易所,其中的一個功能就是幫碳交易資產方尋找買主、發現價格。“比如三十年前剛剛改革開放的時候,農民進城賣雞蛋根本不知道賣給誰,也不知道賣多少錢合適,我們就是幫助賣傢降低交易成本,將碳資產掛上網,買傢就來瞭。此後成交還有一個競價的過程。”不過,記者瞭解到,雖然很多地方都建立瞭環境交易所,但隻有一些零星的交易,尚未形成規模,基本上都是基於自願減排的項目級碳交易方式。有業內人士稱,雖然我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CDM項目供應方,但政府、企業、環境交易所似乎都還沒有研讀好碳金融這門生意經。企業或者會議籌辦方為什麼會自願進行碳盤查呢?陳先生告訴記者,他們隻有比較簡單的目的,即宣傳企業形象。MRV是中國碳市的短板記者采訪發現,目前,國內的碳交易也存在很多亂象。比如在核查領域,就有不少機構都宣稱自己是唯一或者數傢具有國內權威的核查機構之一。有場無市同樣是當前國內碳交易市場面臨的突出問題。為瞭促成成交,深圳試點采用總量控制下的強制性交易,寄望於通過政府行政力量,達到碳市場買賣的繁榮。實施強制減排後,通過提高能效等方式有多餘配額的企業,可通過出售配額獲取收益減排項目業主,可以通過碳抵消機制,在碳交易市場出售經核證的減排量指標,即基於項目的收益。對於深圳的試點,正在進行碳排放制度市場制度研究的李先生推測,“MRV(監測、上報、驗證)一定是中國國內碳排放的短板。”“碳交易和股市關鍵差異還在碳市場需要嚴格的MRV制度,而股市一級市場發行完瞭,就沒事瞭。在沒有嚴格MRV制度下,發給誰碳配額就是給瞭誰一大筆錢。”李先生還告訴記者,“如果是碳中和性質的碳交易,老早就有瞭,很多城市的能源交易所都可以,不走交易所也可以。深圳是國內第一傢碳排放權交易,我還沒看深圳的具體交易規則,看新聞(說)似乎是強度指標交易,不是cap指標。這樣的話,能走多遠,還未知。”強制性交易與自願性交易的結合會否擾亂市場秩序?陳先生稱,“我認為規模以上企業,高能耗的應該強制,低能耗的可以自願。一來是為自己創造信譽,二來也是一種投資,跟買那些碳匯基金的(行為)一樣。”“國內碳交易現在很大程度就是政府主導,離開政府搞不成的。” 陳先生說。陳先生告訴記者,此前在各地的環境交易所進行碳交易的報價也懸殊很大。“年前,我所在的公司做過一個北京酒店的碳排查並幫助他們交易,北交所和天交所的價格相差比較懸殊,最後就在天津交易所做的交易。”不少業內人士對國內碳交易的前景還存有疑慮。審定核查機構從業人士張峰稱,估計大部分咨詢公司和業主目前都處於觀望狀態。李先生稱,“我個人認為單純的地方級交易市場沒有未來。尤其是用相對指標做額度的,不符合經濟稀缺性。”“環境和經濟發展在中國從來就是矛盾的。而發展本身是內化的,環境本身是外部化的,在中國,如果強調發展,從微觀角度就無法保護環境。”“碳市場關鍵因素是價格穩定,和股市一樣。股市和碳市場最直觀的差別,股市是多傢股票在買賣,碳市場交易的東西基礎就一種,雖然表現很多。如果政府不幹預,如何維持住一個合理的價格才是制度的關鍵。全國市場和地方市場如何銜接,是搞多個市場的難題,以中國目前的環境和管理水平,我認為很困難。” “這就是一個新的金融品種而已。”有業內人士如此說。“作為一個新生的交易品種,國內市場更多的人都隻是在圍觀。”陳先生稱,人才也是國內碳交易的軟肋。要確保國內碳交易體系建立、正常運轉,需要大量的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但目前從事碳金融方面的專業人才不多,而且薪資待遇也不高。國內碳交易在摸索中前行我國提出2020年的碳排放量要比2005年減少40%到50%,減排壓力巨大。為瞭實現這一政策目標,啟動七個區域或城域碳排放交易市場試點,對那些年排放量超過10億噸二氧化碳當量的企業進行碳排放限制,深圳就是其中之一。7月18日,深圳碳排放權交易平臺的啟動,全國第一個強制碳市場正式運行,同時誕生瞭中國首單碳排放交易,這在中國碳交易史上具有破冰意義。深圳首批確定參與交易的名單中包括635傢工業板塊企業和200多座大型公共建築,總共占深圳2010年排放總量的38%。它們未來必須得為自己每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負責,如果排放過多,就需要在這個新的市場中花錢交易。當然,若是采用瞭足夠的減排手段,企業也可以賣出多餘的配額,並獲得收益。首個出讓碳排放配額的單位為深圳市能源集團有限公司,廣東中石油國際事業有限公司和漢能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分別向其購買瞭1萬噸碳配額,成交價分別為每噸28元和30元,總成交額達58萬元。該交易平臺當日的總成交量達21120噸,成交總額超60萬元。另外,個人投資者參與碳交易,可在碳交所開設交易賬戶,首次參與的門檻僅為3000元。這也是深圳試點與國外碳市場最大的不同點。在深圳之後,北京、天津、上海、重慶、廣東、湖北等省市的碳交易市場也將陸續啟動。“試點麼,就是在探索中前進。這個行業最近兩年的前景不是很明朗。主要靠政策扶持。內外環境都很疲軟。但如果能熬過幾年,未來肯定是好的。”陳先生說。陳先生告訴記者,現在很多人都看好這個行業,“都在忙碌著搞公司,先占坑。”有業內人士寄望於建立一個全國性的碳交易市場,但他同時強調,這一想法要實現似乎並不容易。有專傢表示,由於碳交易的概念尚未得到廣泛、深入的傳播,所以很多企業並沒有意識到其中所蘊育的商機。目前的試點“是為未來全國的碳排放交易積累經驗,而建立碳交易市場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過程,估計推進的過程將十分緩慢”。也有專傢表示,不應該讓碳交易承載過多的功能,一方面要求其完成節能減排的任務;另一方面,又讓它成為一個重要的金融市場。如果市場過度炒作,很可能達不成環境保護的初衷。var page_navigation = document.getElementById('page_navigation');if(page_navigation){ var nav_links = page_navigation.getElementsByTagName('a'); var nav_length = nav_links.length;//正文頁導航加突發新聞 if(nav_length == 2){ var emergency = document.createElement('div');emergency.style.position = 'relative';emergency.innerHTML = '

新聞來源htt土信貸雲林二崙土信貸p://news.hexun.com/2013-07-18/156274616.html台商經貿網信貸年息借貸增貸轉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ensander4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